
灼灼桃花與古箏表演相得益彰。李慶玲 攝
青海文化藝術網訊 春風浩蕩,從青海“東大門”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一路向西吹拂,吹綠了河湟谷地,吹紅了漫山遍野的桃杏。
陽春四月,走進民和縣馬場垣鄉,只見下川口垣上數百公頃桃花怒放,朵朵桃花競相吐蕊、燦若云霞。明艷的桃花一朵朵、一簇簇,人面桃花相映紅,春日桃園生機無限。
下川口是我省海拔最低的地方,也是春天最早光顧的地方。據歷史記載,下川口種植桃樹至少有600多年的歷史。滔滔黃河流水,千年唐蕃古道,萬畝燦燦桃花,使這片土地充滿了純凈自然靈秀之美。
人間四月天,相約“桃花源”。4月18日,一場來自春天的邀約——“天路桃源魅力民和”民和桃花文化旅游藝術節在這里舉行,以花為媒、盛邀四方游客踏春賞花。
“種植面積大、樹齡長、花開得好,照片拍起來真不錯。”馬亮是一名攝影愛好者,這是他頭一回來到下川口村拍桃花,現場美景讓他感慨不虛此行。
來自海東市各地攝影家協會的成員們也來到桃花源采風。大家一邊贊嘆風景美,一邊認真取景拍攝,并互相談論要把美景美圖發到社交平臺上,為桃花源做宣傳。
桃花林里,穿梭著來自西寧、海東以及鄰省甘肅的游客,他們呼朋引伴、相互拍照。此外,桃源深處的古箏彈奏、葫蘆絲吹奏等表演,更是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。
隨著游客紛至沓來,下川口村熱鬧起來,過去只懂種地賣桃的村民們在景區旁擺起了小攤位,售賣出游用品、特色小吃等。
“這幾天桃花開得正好,一到周末非常熱鬧,生意還不錯!”景區旁邊的集市上,看著人來人往的客流,賣冷飲的攤販馮金明說。馮金明是下川口村村民,家里種了0.4公頃桃樹。桃花開的時候在景區旁擺攤,到了桃子成熟的時候,就在自家桃園發展休閑采摘,極大提高了收入。
以花為媒、借花發展,民和縣擦亮桃花品牌,發展桃花經濟,讓桃花源真正成了助力鄉村振興、帶動農民增收的“富民產業園”“生態經濟園”“文化旅游園”。
“本次桃花文化旅游藝術節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目標,依托本地特色優勢資源,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,為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,力爭將‘天路桃源’打造成集經濟價值、生態價值、文化旅游價值為一體的‘世外桃源’。”馬場垣鄉黨委書記祁延虎說。
桃花灼灼,“天路桃源”正在鄉村振興大道上煥發新生機。